来源:第十二师三坪垦区人民法院

九十四年风雨沧桑,北大营的烽火早已散尽,94年前的9月18日,沈阳城头的炮火击碎了旧中国的安宁,历史的回响叩击着当代法治人的心灵。那是民族血脉中最深刻的伤痕,是历史星河里最沉重的警示。今日,第十二师三坪垦区人民法院的干警们以法为炬、以史为鉴,在法治征程中熔铸“九一八”的血泪与觉醒,让法律的理性之光与民族的抒情之魂交相辉映。

法治课堂鸣警笛,从历史苦难到规则启蒙

校园里,法官脱下法袍、拿起课本,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安全法》讲成“九一八”之后的必然回答。“为什么要有法律?”——一名中学生发问。法官沉默片刻,答道:“因为93年前的中国,答案曾缺席。”模拟法庭上,孩子们饰演审判者、原告、辩护人,而在角色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当年有强大的法治盾牌,苦难是否不会如此深重?

这一刻,法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历史血泪凝成的文明契约。防空警报声中,孩子们默然肃立,而法官轻声说:“法律的背后,站着一个民族的生死荣辱。”

社区广场上,法院摊位上摆的不是商品,而是《民法典》解读手册、反诈骗指南、劳动者权益保护卡。一位大娘问道:“如果我被人欠了钱,法院真能帮我要回来?”干警握紧她的手:“能。今天的中国法院,不会让任何一个百姓像当年那样求助无门。”

在这里,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典章,而是日常生活的“钢盔”和“盾牌”。法官们说:“普法,就是新时代的‘战时动员’——不是奔赴战场,而是守护每个人脚下的公平土壤。”

红色文化馆内,干警们在展柜前久久驻足。有人说:“九一八时,中国缺的不仅是枪炮,更是捍卫正义的法律体系。”另一人回应:“所以我们今天穿的不仅是法袍,更是一袭看不见的军装。”

活动结束后,一位法官写下:“愿以我一生法治实践,祭奠你当年未曾等到的正义。”

回到法庭,法官敲下法槌的刹那,仿佛与历史遥相呼应:“对虚假诉讼的严惩,是对‘投降主义’的司法回击;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是对‘亡国奴命运’的彻底否决。”判决书中的每一句论证,都是向历史递交的答辨状:山河已无恙,法治守天明。

从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到新时代的法治中国,从当年的法律失语到如今的司法亮剑,变化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念。

九一八,是回望时的痛楚,更是前行中的坐标。当防空警报的悠长鸣响化作法槌敲击的清脆声响,当历史的伤痛记忆转化为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深知:每一次公正审判都是对遇难同胞的告慰,每一份司法文书都是对先烈遗志的传承。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基层法院干警将永远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法为盾,以正义为刃,守护这片用鲜血浸染过的山河无恙,法治长青。

 

 

 

供稿:第一党小组(吕佳琦)

排版编辑:吕佳琦

一审:吕佳琦

二审:张新悦

三审:袁   

责编:李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