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建设网

引言——无声的战争,深刻的警醒

 全球科技竞争迈入深水区,一场围绕顶尖智力的“静默战争”正激烈上演。美国科技巨头以令人咋舌的天价年薪、顶级科研平台与全球资源为诱饵,对中国人工智能(AI)顶尖人才展开系统性“收割”。这场“人才劫掠”不仅赤裸裸地揭示了中美科技博弈的核心逻辑——争夺未来发展的“核燃料”,更为中国科研生态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如何从“培养人才”跃升至“滋养生态”,在激烈“争夺战”中实现“共赢格局”,已成为决定中国能否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导权的核心命题。



一、AI人才: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核燃料”
       人工智能作为重塑未来格局的颠覆性力量,其顶尖人才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当前全球AI顶尖人才分布高度集中且流动显著:麦肯锡2025年报告指出,全球顶尖AI研究者中超47%为中国籍,而其中高达60%选择赴海外(主要目的地为美国)发展,形成“中国播种,他国收获”的尴尬局面。这使AI人才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筹码。
      中国在AI人才培养上的成就举世瞩目:DeepSeek大模型等突破性成果的涌现,正是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数十年深耕的“人才生产线”的结晶。然而,“人才红利”并未有效转化为“人才主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等智库公然鼓吹“去中国挖工程师”,五角大楼报告将中国庞大的AI工程师基数视为重大威胁,深刻反映了中国顶尖人才外流对全球科技权力平衡的冲击力。

二、美国的“金元攻势”与战略图谋:系统性收割与体系压制

美国针对中国AI人才的争夺,绝非孤立的市场行为,而是深嵌于其国家科技竞争战略的系统性工程。

1. 资本收割:天价购买“现成答案”
      Meta(Facebook母公司)、英伟达等巨头挥舞“金元大棒”,以远超市场常规的薪酬和资源直接“买断”中国顶尖人才及其成果。扎克伯格主导的“超级智能实验室”计划斥资650亿美元,承诺提供顶级实验室环境、海量H100算力集群(可达数十万张芯片规模)及令人瞠目的“1亿美元级签约奖金”,将中国顶尖人才视为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变量”。典型案例如28岁华裔创业者亚历山大·王,其初创公司被Meta收购后,其团队技术迅速融入核心研发,助力Meta在AGI赛道实现关键性跃进。这种“资本买断”模式,本质是以短期金融优势攫取他国长期智力投资培育的“技术果实”。
       2. 战略遏制:抢占高地,釜底抽薪
       美国的行动远超商业范畴,直指国家竞争核心。五角大楼报告毫不讳言:“必须抢到中国工程师!”其战略目标清晰:通过吸纳中国培养的核心人才,削弱中国AI发展的“技术地基”,并在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决定未来国力的万亿级赛道构筑难以逾越的壁垒。近期被Meta、英伟达等“收割”的赵晟佳(计算机视觉)、余家辉(多模态交互)、毕树超(图神经网络)、任泓宇(自然语言理解)等科学家,均是在各自领域具备奠基性或突破性贡献的佼佼者。这种“人才版图争夺”,是美国对华科技战的深度延伸,是对全球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关键布局。

三、人才流失的深层逻辑:生态短板与制度瓶颈

 美国的“金元攻势”能够奏效,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科研生态存在的结构性短板与制度性瓶颈。      1. 资源鸿沟:硬件与薪酬的“代际差”
      中美在科研资源投入与人才回报上存在显著鸿沟。中国顶尖AI科学家年薪通常在百万至千万人民币量级,而美国开出的薪酬常达数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级别,形成“马里亚纳海沟”般的差距。更关键的是科研硬件的代差:美国顶级实验室可轻松调用数十万张最新一代H100/A100 GPU构成的算力集群,而中国龙头企业算力规模虽在增长(如部分企业突破5万张),但顶尖科研机构常面临“算力饥渴”。中科院研究员坦言:“学生排队两周等服务器是常态,而硅谷的offer已带着顶级算力摆在桌上。”这种“硬件碾压”直接动摇了人才坚守的物理基础。
       2. 体制枷锁:行政桎梏与评价扭曲
       中国科研体系长期受困于“填表式考核”、“汇报式创新”的行政化枷锁。某清华顶尖教授痛陈:“我们培养的顶尖头脑,回国后常被繁琐的行政流程和短期考核束缚了手脚。”相较于硅谷“自由探索+风险资本+容错文化”的创新生态,国内科研评价体系过度倚重论文数量(如SCI/EI指标)和短期可见成果,对颠覆性、长周期、高风险的基础前沿探索支持不足。科研经费申请、管理与使用中的行政干预过多,学术自主权受限,“重管理轻服务,重形式轻实质”的氛围抑制了原始创新活力。
       3. 软环境缺失:生活品质与职业体验的落差
       尽管中国硬实力飞速提升,但在教育质量、医疗服务、生态环境、文化包容性等构成人才“全生命周期体验”的软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多位归国科学家反映面临“痛苦的权衡”:“科研理想、子女优质教育、家庭生活品质,三者难以兼得。”这种“二选一”甚至“三选一”的困境,成为人才尤其是处于事业黄金期和家庭成长期的中青年顶尖人才外流的重要推手。

四、破局之道:从“筑巢引凤”到“生态育林”

  应对美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亟需超越简单比拼薪酬的“筑巢引凤”思维,转向构建具有强大内生吸引力、可持续性、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系统”。
      1. 重塑科研评价:从“唯论文”到“唯价值”
      彻底改革科研评价指挥棒。大幅弱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的权重,强化对原创性、颠覆性、前沿引领性成果以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产业核心难题实际贡献的评价。建立“长周期考核”和“宽容失败”机制,为科学家从事“从0到1”的探索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代表作评价和同行评议国际化。

  2. 打造“国之重器”:构建世界级科研平台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超级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确保其在算力(万卡级先进GPU集群)、数据(高质量开放数据集)、仪器设备等硬资源上“对标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机构。深圳光明科学城、北京怀柔科学城等通过政府强力投入(如算力补贴、设备免税、长期稳定支持)吸引海归的模式值得推广深化,形成“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头部企业+风险资本”的创新联合体。

  3. 优化发展环境:系统性提升“人才体验”
       人才竞争是综合生态的竞争。除住房补贴、税收优惠等“硬条件”外,必须系统性提升“软环境”:
⑴子女教育: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基础教育(K12)体系,解决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⑵科研自主: 赋予顶尖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团队组建权、经费使用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学术自由”。
⑶生活品质: 持续改善医疗、环境、文化休闲等城市宜居度,提升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⑷价值认同: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让科学家感受到其工作的崇高社会价值。
       4. 构建“人才共同体”: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用才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深度协同。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百度“AIDU计划”、商汤“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企业前瞻性投入证明,通过系统性设计,可以批量培育并留住本土顶尖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打通壁垒”:高校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企业聚焦应用转化与市场需求,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平台支持,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让AI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就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结语——决胜未来,在于沃土而非金元

  美国的疯狂“抢人”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真相:大国科技博弈的终极战场在人才。然而,这场“人才战争”的胜负手,绝非仅仅取决于谁开的价码更高,而在于谁能构建一片让顶尖智慧“心甘情愿扎根、自由茁壮成长、价值充分绽放的沃土”。
      中国坐拥全球最庞大的理工科人才蓄水池,亦具备打造顶级科研生态的雄心与潜力。金思宇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制度创新”,打破束缚创造力的体制枷锁;以“匹配国家战略雄心的资源投入”,夯实科研硬实力;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凝聚人心归属感。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人才输出大国”向“人才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未来的AI帝国疆域,非由天价薪酬堆砌而成,而是由那些选择深耕于一片沃土、以智慧之火点亮人类未来的科学家们共同绘就。这场关乎国运的“静默战争”,终将证明:得生态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未来。

(作者金思宇系全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国政茦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责编:李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