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建设网

引言——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必由之路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绿肺”智慧治理,到成都“智慧蓉城”的全域数字化转型;从重庆三级治理中心的“城市大脑”构建,到武汉“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数据模型的精准应用,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强化数字赋能,正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与必由之路。


一、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治理现代化,始于科学的顶层设计。雄安新区从“千年秀林”到“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生动诠释了“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的理念。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全生命周期模型,雄安实现了从“纸上蓝图”到“数字工地”的无缝衔接。北京丰台区和义街道打造的“五位一体”综合指挥平台,以数据汇聚、智能预警、闭环处置为核心,打通了“感知-决策-行动”全链条,构建起“人感+物感”协同的立体化城市感知体系。这些实践深刻表明,数字技术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城市规划理念的革命性升级。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从“粗放”到“绣花”的智慧跃迁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是衡量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尺。重庆三级治理中心通过整合水、电、气、讯等城市生命体征指标,实现全域覆盖、全程感知、全时响应,其区县治理平台已高效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高达84%。山东青岛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将50多个部门、600多个单位纳入统一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有效推动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3%。在沈阳长安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中,数字化管线更新和社区服务设施智能化升级,让“老城”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案例有力揭示,数字赋能不仅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在重塑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网络。

三、城市群圈:数字协同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是承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空间形态。成都都市圈以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打破同质化竞争壁垒,推动融合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通过跨区域数据共享,促进上海、南京等城市在交通、医疗、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起跨境科研协作的“超级枢纽”。数字技术天然的“无边界”特性,正有效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哑铃型”结构难题,推动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内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四、功能作用:智慧城市与民生福祉的双向奔赴

数字赋能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更宜居、更有温度。武汉“城市数字模型”为无人驾驶汽车畅行江城提供强大支撑,襄阳CIM平台为义务教育划片招生提供精准数据依据,杭州“城市大脑”通过AI算法动态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使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30%。在公共服务领域,“天府市民云”平台已接入240余项市级服务,“浙里办”App创新推出“许愿池”“一生一件事”等便民功能,让海量数据真正成为感知民生冷暖的“温度计”。

五、老旧城区改造:数字技术激活历史文脉

城市更新既要“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要“记得住乡愁”。福州三坊七巷利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孪生”保护;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借助区块链技术完整记录文物修缮过程,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沈阳长安小区的改造则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建筑安全,并依据居民需求数据动态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数字技术,成为平衡“老城”保护与“新城”发展的精巧支点。

六、精神文明建设:数字赋能下的文化传承

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北京玉河整治工程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复原明代水系格局,山西平遥古城利用AI技术辅助修复传统建筑彩绘,这些实践有力证明:数字技术可以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此同时,成都“市民终身学习平台”整合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等海量资源,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文明高地。

七、社区治理:从“管理”到“共治”的范式转变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北京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自助终端实现5分钟开具3份证明,浙江“浙里办”App的“最多跑一次”服务广受好评,这些案例折射出数字技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重塑。重庆通过“网格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模式,将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嵌入社区治理流程,实现事件从上报到处置的精准闭环管理。数字赋能,正推动社区从传统的“行政末梢”向充满活力的“治理枢纽”转变。

八、城乡协调发展:数字桥梁连接“城”与“乡”

数字技术正成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的有力工具。云南云阳县探索“干部+制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基层干部数据素养;湖北襄阳CIM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产业规划数据支持;浙江“未来乡村”试点依托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数字技术,正在新时代的城乡融合画卷上描绘崭新篇章。全国已完成改造的28万个老旧小区,惠及1.2亿居民,正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九、中外案例启示:中国特色的智慧化探索

放眼全球,新加坡“虚拟新加坡”平台实现城市治理的全息模拟,巴塞罗那通过IoT设备打造“超级街区”模式,均为他山之石。然而,中国的智慧城市实践独具特色:成都“智慧蓉城”以“人民需求”为轴心精准施策,重庆三级治理中心以“三级贯通”有效破除行政壁垒。这些探索既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又深深扎根于本土实际,走出了一条“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结语——数字赋能,绘就“人民城市”新画卷

从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到苏州平江的“历史之韵”,从重庆的“城市大脑”到沈阳的“旧貌新颜”,数字赋能正在深刻重塑中国城市的发展基因与治理逻辑。它远不止于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升维——其核心在于“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其精髓在于“让算法有温度、让城市更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数字文明的新纪元,中国城市必将以智慧为笔、以数据为墨,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上,书写出更加恢弘壮丽的“人民城市”新篇章。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远望智库产业顾问、民生智库专家顾问)

 

责编:李佳阳